闽南网1月8日讯 昨日,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四次成果发布,此时距离第三次成果发布已有一年。在第四辑的整理报告上,共收录3篇清华简文献,重现了古代最早实用算具的真容,对历史学、文献学、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。
第四辑包括一篇题作《筮法》的文献,记载了一种盛行于战国时代楚国、不同于《周易》的占筮方法。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介绍,这篇文献保存良好,没有明显缺损,在2008年入藏时就发现,该竹简是唯一一部保持原来成卷状态的竹简。
李学勤指出,《筮法》还有将八卦分置八方的卦位图。“我反正是没有见过比这更早的卦位图了。”另一篇题作《别卦》,形制较小,本来是有8支,但是有一支缺失,只有7支。
李学勤介绍,在最初整理清华简时,就注意到有几支书简比较特别:形状上显得比较宽大,且上部有红色横线,非常显眼。这组竹简共有21支,保存相对完好,只有4支上部有部分残缺,残缺部分可以通过内容进行推理补全。
经过收集整理后发现,这几支“胖大”的竹简拼接之后形成一个表格,表格里写有数字,数字的写法与我们熟悉的写法有所不同,如“30”,就有“卅”和“三十”两种表达方式。
该数字构成的表格,用的是十进制,利用乘法交换律原理,能够快速计算100以内的两个任意整数的乘积,还能够计算包含特殊分数“半”的两位数乘法,计算功能超过了以往我国发现的“里耶秦简九九表”和“张家界汉简九九表”等古代乘法表。
李学勤说,经过研究发现,该算表不仅可以将复杂的乘法转变为简单的加法,还可用于除法运算和开方运算。至于古人是否利用该表进行过此类运算,还有待考证。
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、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郭书春先生认为,该算表填补了先秦数学文献的空白,是目前所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数学文献实物,比目前能够见到的古代十进制乘法表年代都早。
07-10 35阅读
07-10 35阅读
07-10 31阅读
07-10 31阅读
07-10 33阅读
07-10 32阅读
07-10 31阅读
07-10 35阅读
07-10 31阅读
07-10 34阅读
05-09 623阅读
04-19 611阅读
04-01 565阅读
03-31 495阅读
03-31 492阅读
03-31 483阅读
03-31 481阅读
03-31 477阅读
03-31 465阅读
04-02 465阅读
03-31 459阅读
04-06 424阅读
04-25 420阅读
05-03 414阅读
05-05 392阅读
03-31 385阅读
04-01 374阅读
04-02 373阅读
04-02 371阅读
04-01 370阅读
04-01 370阅读
04-01 369阅读
04-02 367阅读
04-01 364阅读
04-01 362阅读
04-01 360阅读
04-26 354阅读
03-31 351阅读
04-01 349阅读
04-02 345阅读
04-21 82阅读
05-07 130阅读
04-06 98阅读
06-30 31阅读
04-14 154阅读
06-30 29阅读
06-14 44阅读
06-24 40阅读
05-28 60阅读
04-14 145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