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商业史上,背叛与反噬的剧本并不罕见,但伟创力与华为的故事却堪称教科书级案例——一家市值数百亿美元的全球代工巨头,因背弃合作二十年的伙伴,短短两年内沦落到工厂贱卖、订单归零的境地。
这场因政治裹挟而起的闹剧,不仅让伟创力付出了惨痛代价,更成为全球供应链博弈中“短视逐利必自毁”的最佳案例。
2000年代初,华为初登国际舞台,亟需成熟的制造伙伴打开全球市场。彼时,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伟创力已是全球第二大电子代工厂,双方一拍即合。伟创力为华为提供从设计优化到整机组装的全链条服务,华为则凭借创新产品为其带来年均超25亿美元的订单。珠海、长沙等地的伟创力工厂24小时运转,甚至专门设立华为技术团队办公区,合作深度可见一斑。
这段“蜜月期”持续近二十年,华为手机全球份额冲至第二,伟创力也赚得盆满钵满。然而,2019年5月美国将华为列入“实体清单”后,伟创力迅速翻脸。三天内,其全球工厂单方面停止华为生产,更以“遵守美国出口管制”为由,扣押华为价值7亿元的物料设备,包括5G基站核心部件。华为派150辆货车赴珠海工厂拉货,竟遭阻拦,谈判中伟创力甚至要求华为自费通过第三方转运物资,态度之傲慢引发舆论哗然。
面对伟创力的背刺,华为展现惊人韧性。48小时内,华为启动应急预案,将订单转至富士康、比亚迪等本土代工厂,后者迅速调整生产线填补产能缺口。富士康承接手机组装,比亚迪则凭借电池技术优势接手零部件制造。与此同时,华为加速供应链“去美化”,2020年推出的手机已实现“零美国零件”,鸿蒙系统、5G基站等核心技术全面自主化。
伟创力的噩梦就此开始。失去华为订单后,其中国工厂订单量暴跌70%,深圳、珠海工厂被迫关闭,长沙工厂以3.68亿元贱卖给比亚迪。2020年财报显示,伟创力营收同比缩水40%,净利润暴跌61%,市值蒸发超百亿美元。曾为华为代工荣耀Magic系列的珠海工厂,最终被领益智造以“白菜价”收购,沦为苹果供应链的附庸。
伟创力的失信行为引发连锁反应。小米、OPPO等中国厂商担心成为下一个“华为”,纷纷终止合作;国际客户因担忧政治风险转移订单。其深圳工厂员工回忆:“扣押事件后,车间从三班倒变成‘上二休五’,最后连流水线都被拆卖。” 更讽刺的是,伟创力试图通过“洗白”,称“期待与华为重建合作”,却遭网友痛批:“需要时落井下石,落魄时摇尾乞怜,商业底线何在?”
反观华为,危机中加速技术突围。2023年,华为5G必要专利占比超20%,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10亿,折叠屏手机全球市占率第一。伟创力事件反而倒逼华为构建起更安全、多元的供应链体系,彻底摆脱“卡脖子”风险。
伟创力的垮台,本质是政治干预商业的恶果。美国禁令出台后,伟创力内部曾激烈争论:一派主张维护中国市场,另一派则押注“政治正确”。最终,后者占据上风,却误判了华为的反制能力与中国市场的决绝态度。
这并非孤例。2022年,美光因断供华为导致在华营收暴跌90%;2024年,英伟达芯片因技术滞后遭中国企业冷遇。这些案例印证:将技术霸权凌驾于市场规律之上,终将遭反噬。正如比尔·盖茨所言:“断供中国只会加速其自给自足。”
为的绝地反击,为全球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其一,供应链安全需“鸡蛋分篮”——通过扶持本土供应商、自建产能降低风险;其二,核心技术必须自主,鸿蒙、麒麟芯片的突破证明“备胎”终成“王牌”;其三,地缘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,以技术优势对冲政治围堵。
创力的教训同样深刻:商业信誉是跨国企业的生命线。扣押华为物资或许换来一时政治迎合,却彻底摧毁客户信任。当企业沦为地缘博弈棋子,失去的不仅是订单,更是立足全球市场的根基。
伟创力的故事尚未终结——其在美国本土的工厂因成本高企陷入裁员潮,而华为已携5.5G与光子芯片技术开启新战场。
正如任正非所言:“没有伤痕累累,哪来皮糙肉厚。”华为的崛起与伟创力的没落,恰似一面镜子,照见霸权逻辑的虚妄,亦映射自主创新的光芒。若您认同中国科技企业的硬气,请点赞支持,为中国崛起助力!